“穿上 Batik 在印尼街头,走路都带风。”
关注【融云全球互联网通信云】了解更多
“关于我是如何差点被导航带进莱茵河的。”
“为什么 Uber 入华,一开始就错了?”
“一句‘美女’引发的职场狼狈时刻。”
在 7 月 21 日的《猿桌派》中,
融云海外业务总经理宋清晨
与
NextBillion.AI CTO 郑少麟
、
某知名集团公司副总裁沈旸
一起,分享各自的海外工作、生活经验,探寻业务出海本土化问题的本质,有理有据,精彩纷呈。
关注融云视频号
融云全球互联网通信云 锁定 8 月 4 日 19:00 猿桌派 EP11
体系出海,才是真稳
沈旸,某知名集团公司副总裁
我认为单靠互联网公司出海,是远远不够的。
未来需要靠我们其他的工业产品、生活必需品一起,形成一套体系走到海外。
如果这套体系能成功,我们的全球化会更稳一点,至少不会轻易被一纸禁令打压。
互联网产品如果在一国被禁,可能很快会被当地公司使用我们的算法和技术来代替。但是工业品或者日用品,想要换掉就要面对成本的急剧上升,除非它能更便宜好用。
这就会变成
两个国家工业体系的 PK
,也是一个更长的周期跟过程。
一个例子是,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企业软件公司,像 Oracle、IBM 等等,其实都是当年随着欧美等国家的工业全球化而进入中国的。
一个外企到中国来,会用以前已经认同的软件,然后这些软件在中国经历定制化、本土化,逐渐变成适合中国企业的软件。
这就是很多企业软件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不是靠着自身去拓展,更多依赖整个体系,包括更深层的不容易被动摇的思想和理念。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数据统计,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看股票市场,中国市值前几名的公司,大概 2-3 万亿,以人民币为计价。美国前几名的公司,也是 2-3 万亿的市值,以美元计价。
市值排名往 500 名数,两边的数字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就是单位不一样,一个是美元,一个是人民币。
一家全球化企业,服务的是 70 亿人口,跟一个服务十几亿人口的公司相比,市场比例差不多是 7:1。这就是汇率的差额。
所以如果中国的公司真正实现全球化,市值完全可以跟全世界最大的公司去匹配对比。
而在公司执行全球化策略的过程中,确实是每个地方都不一样。我之前在德国的一个经历,就很有趣。
有一天晚上我开车去一个地方,导航引导我跨过莱茵河,显示是一条虚线,当时我就默认这应该是个桥。
天很晚了,又是德语的那种传统车载 GPS。我开着开着觉得不对劲,停下来的时候发现离河水大概也就两米远。
再仔细看,发现它是让我们开车上轮渡。但当年的 GPS 没有联网,不知道晚上那个时间是没有轮渡的。
我们在国内很少会有把车开到轮渡上的交通场景,所以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的话,很难去凭空想象各地生活方式的巨大不同
。而这些体验,其实是可以更好地指导产品做出差异化的。
要 Glocal,要扎进每个市场
郑少麟,NextBillion.AI CTO
出海确实是整个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输出
,比如马来西亚很多人的生长过程和美国人很像,看一样的影视作品,玩一样的游戏。对他们来讲,接受一个美国产品就是生活方式的延续,非常自然。
当然这种生活方式出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强势生活方式的席卷也不会不留缝隙。
我之前在印尼做打车业务,CTO 是美国人,他有一次提出能不能从用户的手机日历里提取行程,根据那个地址预测用户需求和调度车辆。后来被我们否掉了,因为当地人根本没有使用日历和记录行程的习惯。
如果我们当时没有阻止他,那就完全是一种浪费,这在全世界发生了很多次了。比如 Uber 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是用邮箱跟司机联系的。邮箱根本不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从那种从前很慢的纸质信件直接进入了微信时代。但当时没有人去拦着 Uber,因为它的决策者全在美国。
所以,我们
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理念去做全球化
,以地图业务来说,
生活在当地的人一定是最专业的
。
我就算把一半的时间花在跟全球的客户沟通,也不可能比他更懂自己的家乡。所以要在产品设计和整个经营理念上更开放,通过生态共建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觉得 Glocal 这个状态就更理想,做全球化业务,最终还是要落地到具体的每一个市场环境中去做本地化。
我的观察是,
“决策者在当地,生产力在国内”
的这种组合是最强有力的。
核心决策者一定要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文化不是你通过读就能理解的,看一本《菊与刀》并不能让你完全懂日本人。
你需要在当地生活,跟当地人互动。我穿的这件衣服是印尼的一个 Batik,非常传统的蜡染印花。你穿上它走在街头感受一下,印尼人会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员,会用印尼语跟你交流,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文化认同。
另一个关键是跨文化的沟通难题。比如我们中国人讲“说曹操曹操到”,大家都理解。你要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讲,得从中国历史讲到三国志到曹操和这个典故。跨文化注定让你们的沟通有 30% 的损失,这是你必须认识到的客观事实。
不同文化的边界也很不同
。以前我们有个同事,按照自己在国内的习惯管一个女同事叫“美女”。他没有恶意,也完全没有评价对方相貌的意思。
但当时他的老板,一个美国人,直接把他投诉到 HR 部门了。这就是文化边界不同带来的一些“狼狈时刻”。而这些事情,
很难完全用“二手经验”来消除
。虽然有的公司会建设培训体系,但其实更多是要随着你生活阅历的积累,才能懂得。
从出海到“生而全球化”
宋清晨,融云海外业务总经理
现在全球化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风潮,这里面其实包含两部分,
一是在某个赛道获得成功后把自己的经验和模式向海外更广阔的市场做输出,二是从创办起就锚定全球市场做业务。
我们看其实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在早期的状态,都是偏安一隅,做一款产品,服务固定的一群客户。
而海外互联网创业的一个特点是,从刚开始创办的时候,就以服务全球为目标,这是一个很大的出发点跟立意点的不同。
当然,这种情况也已经越来越多在国内互联网创业中显现。除了大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走上全球化道路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创办起就将目光放至全球,甚至出于竞争策略等考虑直接跨过国内市场,以海外的区域市场为目标。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产品、技术甚至整个体系带到更高的标准,完成从 14 亿到 70 亿用户的拓展,拉齐跟海外全球化公司的市值计量单位差。而这之中我们面对的其中一个难题,来自不同团队的沟通“失效”。我自己的过往工作中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跨国团队合作,团队有来自中国的、美国的、欧洲的,即使大家都说非常标准的英文,但也常常遇到瓶颈。
现在回头来看当时的破解办法,
首先是要靠很标准的方式迈出沟通的第一步
,然后逐渐
用你的技术、能力,去得到大家的信任和信赖
,进而在一个相对深入的了解基础上,更加放松地展开团队协作。
元宇宙是不是“歪理邪说”?
猿桌派 3,全球视野,全新篇章
宋清晨:
最近大热的话题除了出海,还有另外一个就是元宇宙。作为一个现实物理环境和虚拟数字环境交融的载体,业内对元宇宙的各种讨论比较多,可以说是被寄予了厚望。
同时,它的诞生又伴随着我们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提升,基础设施的更新。
虽然当下我们要基于它面临的一些技术瓶颈,去做相应场景和解决方案的突破,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但不可否认,它的存在已经不容忽视。
郑少麟:
在这个事情上我可能偏守旧派。国内最近这一年的元宇宙相关项目发展非常好,大家都把会议挪到了元宇宙空间里,但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线下受限。
有一种说法是:我们对诞生于 35 岁以前的技术深信不疑,而那些出现在你 35 岁以后的都是歪理邪说。可能我已经进入这个年龄段了。之前我看过一个统计,各国居民对虚拟世界的接受度上,中国人是很高的。
我觉得大家已经非常习惯线上生活方式,吃饭的时候都在看手机,忽略了餐厅本身的布置、装潢。这确实让我们更容易融入元宇宙,但聚在一起不就是要把注意力放在身边的人身上嘛。
所以大家把元宇宙放到一个那么高的位置上,我是有一定顾虑的。
沈旸:
其实技术上最难解决的是延时问题。
比如今天大家在这里聊天,你说一句话我给出一个反应,大概在 200 毫秒以内,这是经过标准测试的结果。
非常经典的一个例子是蓝牙耳机,在苹果 AirPod 出来之前,很多蓝牙耳机在音质等方面都很高端。最难的就是解决延时问题,容易造成通话中插话这种影响体验的现象。当我们在线下,可能通过表情、动作能判断你是否要发言,但搬到线上就很难了。
苹果蓝牙耳机最先把延时控制在了大概 100 毫秒以内,这个市场从 2015 年到现在大约增长了将近 100 倍。所以元宇宙我觉得也是一样的,如果可以把高清的图像信息在 100 毫秒以内实现端对端传输,技术上一旦突破某一个参数,确实有可能出现百倍的爆发跟增长。
但这个技术的突破很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原网站版权声明
本文为[InfoQ]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xie.infoq.cn/article/5586d62622d1656b89549d8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