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借小程序容器打造自有App小程序生态

借小程序容器打造自有App小程序生态

2022-08-02 11:20:00 火爆的小茶壶

小程序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新基建之一,已经高度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等各个方面越来越离不开小程序。小程序俨然在各年龄段用户中成为网民生活“标配”,人生各阶段需求未来都可能在小程序上获取相应服务,并成为互联网商业的重要阵地。

一、小程序生态建设为什么值得关注

为什么企业都在关注小程序生态的建设,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小程序席卷生活方方面面,已成生活“标配”

小程序的新增用户和活跃用户的比例较2020年都有同步提升,用户对小程序的接受度和意向使用度都更进一步;另一方面小程序的应用和使用覆盖面贯穿我们的生活起居,特别是服务类小程序访问次数比重扩大,其中18 至 29 岁用户累计占比 35.4%,同比提升 4 个百分点。小程序正在重塑以年轻群体为核心的新消费时代。

2、小程序成为互联网商业的重要阵地

微信、支付宝、百度和字节等互联网平台大力扶持小程序生态发展,允许短信、H5、网页、APP 等跳转进入,形成以社交分享为基石、向“泛生态”扩散的推广链路,特别是随着小程序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程序开发技术已经成熟以及用户习惯逐步加深,小程序成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升级、打开线上市场的先机。平台扶持与协同进一步促进第三方 SaaS 服务延展,为企业品牌提供从获客、连接到转化、维系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与服务。

3、小程序天然具备公域流量连接能力

在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在做大做强"超级App"的同时,市场中客户的大部分碎片化时间均被其“占领”,对应的流量都掌握在这些平台的手中,其他企业很难与之抗衡,而小程序正好具备天然的跨平台连接能力,能够多端上架至这些“超级App”,在通过提供企业自身的服务,挖掘更广阔的公域流量,甚至逐步将这部分公域流量导入企业的私域流量池,大幅降低企业自身的获客成本。

4、小程序生态成为私域基建必选项

在公域流量红利逐渐殆尽,品牌开始从 “流量”思维向“留量”思维转型的时代,各个企业纷纷开启私域流量池建设。小程序、小程序直播等一系列小程序生态产品成为了“私域矩阵”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小程序与公众号、视频号、企业微信的互联互通将继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私域建设,扩展“闭环思维“至“组件化思维”,营销场景和营销方法由此迸发更多创新与价值。

二、目前的小程序生态有哪些

目前大型互联网巨头几乎全都投入到小程序生态的建设中,包括腾讯、阿里、百度、字节、快应用、美团、快手、网易、华为、360和京东这十系平台。

如果将当前主流的小程序生态进行对比,也能发现一些差异化的特色,各大平台基本都是根据自身平台基因来定位小程序生态的使命。

  • 微信分发小程序的特点是基于社交关系的分享,重点放在社交服务的衍生与升级。
  • 支付宝侧重于特色的资金和信用服务。
  • 百度定位于搜索与直达的转化。
  • 字节跳动则是要“连接内容与服务”。
  • 美团显然是围绕“衣食住行”的生活场景。
  • 京东连接“进驻”的商家与客户。

三、如何打造自己的小程序生态

在整个智能手机销量下滑的现状和互联网流量红利殆尽的双重背景下,要增加一个App安装量和注册量的代价越来越贵,企业埋头自己开发各种服务App的时代已去。但针对银行、证券、政务、电商、车企等大型企业机构持续拓展自身的服务圈,以丰富的服务去活跃自有平台海量的存量用户又是必有动作,该怎么搞呢?

过往运行小程序一直被认为是超级平台的“特权”,它是“超级App”为用户提供连接一切服务的最佳延伸载体,能够丰富这些平台各自的用户生命周期。让自己的App具备运行小程序能力是打造自有小程序生态的首要前提,这个门槛对于很多企业机构来讲已是非常大的挑战,除了要考虑开发的巨大投入外还要保障运行的可靠性和兼容度。

其实市场中也有非常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便捷的使用,在《2021 年度小程序互联网发展白皮书》就看到凡泰极客推出了 FinClip 去填补市场的空白,介绍中讲到正是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构建数字生态连接能力的需求,向市场提供了兼容互联网主流小程序技术的轻应用平台,帮助企业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开发、上架、管理与风控以小程序形态存在的碎片化业务场景,以乐高组件方式组装业务应用,赋能业务部门进行跨组织、跨机构、跨行业、跨终 端的数字生态运营。 

相当于他们把“App拥有小程序运行能力”做成小程序容器技术,任何企业机构的App均可以通过简单嵌入 iOS、Android、MacOS、Windows、UOS、麒麟等系统对应的FinClip 小程序运行时 SDK 而瞬间获得运行小程序的能力,后续各个企业机构可以通过管理后台以统一上下架的方式,管理自己以及合作伙伴们的业务场景。

原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为[火爆的小茶壶]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206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