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佩服,阿里女程序卧底 500 多个黑产群……

佩服,阿里女程序卧底 500 多个黑产群……

2022-07-01 13:42:00 非著名程序员

大家好,我是校长。

昨天看到一个热搜新闻,让我想起了一些不错的想法,想分享给大家。

新闻是:在杭州蚂蚁金服的一个女程序员晓菱(花名)卧底 500 余个黑产群,并且发动亲友搜集 3000 个瓶盖,与同事一同开发 AI 视觉反欺诈模型,8 个月迭代 100 余次,准确率高达 99.3%,帮助饮料厂商挽回上亿损失。

其实,市面上“开盖有奖” 的瓶盖早就被黑产盯上了,他们勾结饮料厂内部人员,偷走有奖二维码,然后建立付费的羊毛群来赚钱,让大家扫描瓶盖二维码。当产品上市之后,用户再打开产品瓶盖去扫码的时候,就再也不会扫到任何东西了,因为都已经被羊毛党扫过了。

所以,很多新买的饮料瓶盖上,明明标着 “扫码有礼” 但消费者却怎么也扫不出来。因为,这也会让商家备受指责,饮料也被消费者怀疑开过瓶。

互联网促销最怕被黑灰产盯上,其背后成熟的产业链,将让商家损失惨重,让消费者感到郁闷。

商家即使在生产环节加装摄像头也很难抓出内鬼是谁。

其实,黑产挺让商家头疼的。

既然生产端防不住,那就从终端解决。

所以,就有了上边新闻上的一幕,杭州女程序员晓菱卧底 500 余黑产群去寻找线索,后方蚂蚁的技术人员最终选择在最后一道兑奖的环节加入 AI 视觉反欺诈模型来进行识别和分析,能精准判断到底是黑灰产羊毛党在兑奖,还是真实的消费者,准确率高达 99.3%。基本上就能让红包重新回到消费者手里,保证你开瓶的时候二维码还没被别人扫掉。

这个事件,又让我想起了最近读的那本书《开发者思维》,上边说未来的程序员只有接触到具体的场景,接触到具体的问题,才能高效率的使用技术解决问题,也就是不能让程序员仅仅只待在后边,无法接触到具体问题,只根据产品经理或者业务线的员工的描述去开发,这样的开发效率不仅低,而且很难对症下药。

因为对于不懂技术的业务人员或者产品经理来讲,面对产品痛点的时候,客户问题的时候,因为不懂技术,就很难找到技术的最佳实现路径,所以,规划的产品就很容易走形,也就容易导致开发效率低,或者并无法深入解决客户或者产品的痛点。

蚂蚁的女程序员深入一线,甚至卧底,接触到了具体的场景和具体的问题,针对性的开发,才能够高效的研发出能帮助用户解决其痛点的产品。

这件事,也让我想起了前一段时间那些核酸检测采样屋,据说 5 万一个,然后被有关部门大批量购买了,但是,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医务人员根本没法用,反而加大了核酸检测的难度,这就是制造这个核酸采样屋的人,没有接触一线,根本就不知道医务人员的具体使用情况,所以,开发了一个无用的产品,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本来想核酸检测人员非常不容易,尤其是夏天,天气炎热,所以,给检测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检测环境,非常好的想法。

bd353d7a6b24e04bc703a20498c787aa.jpeg

看着是不是还不错呢?

对于检测人员来讲,真实使用情况就是如下:

3183cbbf0210fac29abd3f62f9888a0e.jpeg

94b0e66084b0a0680aaf811dac4c8567.jpeg

对于被检测的民众来讲,真实使用情况如下:

1c78ffcaa7c3de9f893a730eafdcadd4.jpeg

d2a8ff4fb37bac5a11f86de43f70016a.jpeg

f68562825d5cce50460ea0aa045ef815.jpeg

所以,要想真正开发出能够解决客户痛点的产品,必须熟悉具体的使用场景,知道具体的问题,才能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开发者思维》这本书当中,作者认为如果技术人员和客户之间永远都隔着业务人员和产品经理,是很难根据痛点,找到最佳的技术实现路线的, 因为当产品经理不懂技术的时候,他规划的产品,无法依据技术来规划,明明可能在技术人员眼里有更简单的解决方案,反而由于产品经理不懂技术,设计了一个更复杂的功能,从而就导致了开发效率的降低。

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其实,《开发者思维》的作者认为:懂业务的程序员未来会更吃香,他认为程序员不能只局限在技术里,要勇于打破自己,善于沟通和交流,才会将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点击下方公众号卡片,关注我

在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字 “1024”

免费领取副业赚钱实操教程

f0efd0e3f0053b474e50cfc80c2b8369.png

原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为[非著名程序员]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blog.csdn.net/loongggdroid/article/details/1255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