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建模?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建模?

2022-07-05 15:18:00 InfoQ

本文作者林珈音,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专业学生。本文生动讲解了作者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并对正在学习数学建模的读者给出建议。希望给你带去启发。

在学习数学建模之前,我其实是很迷茫的。我当初各科成绩平平,就数学比较好,但也没拿过什么出色的“奖项”,因此,我从来没有把数学当作自己可能的发展方向。

我曾经以为数学一定是“金字塔尖”,只有最优秀的人才可以去钻研高深的学问,但是,数学建模让我把这些数学上的成果和现实联系到了一起。

我和同学们在学到数据直径与荣格定理这部分内容时,产生了一些改进思路,于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大家讨论并发表了一个计算数据直径的近似算法。

内容很“幼稚”,并没有高深的理论和技巧,但是它能让我在近似的时候平衡精度和效率的需求。

这次体验,以及我在高中学习三年数学建模的其他经历,让我逐渐感觉到学数学并不是只能用智商当门票,也不是单纯地沉浸在孤立的公理系统里。你可以选择站在这个庞大的公理系统的千百年成就的肩膀上,为现实提供一个更高的眼界。

这些经历最终带我走向了今天的应用数学和计算机专业。虽然我不是领域里的佼佼者,但我会持续热爱我的学习和工作,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


数学建模对学习数学
有什么帮助吗?

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同学,
《数学建模33讲》
这本书里的许多话题,例如随机数生成器、连分式计算修正、曲线受控形变等,都有很具体的计算和应用实例,在“精读”过程中上手操作,会让读者在数学建模方面收获很大。

比如使用Excel,同学们就可以用书中的LCG算法生成一组随机数列,然后画个图看看它们是否“随机”;有编程基础的同学也可以写一段贝塞尔曲线的绘制代码,画出一条可以拖拽受控的曲线玩一玩,然后打开电脑里的“画图”和它比一比。许多看起来很抽象的计算和证明,在你亲自上手做一做之后,就有更直接的体验。

“上手操作”
并不代表把书中的模型抄下来,变成某种语言的代码跑一遍,因为你并不可能把它“抄下来”。

每一个模型都有自己的参数,以及它们对各自参数的稳健性。例如,当我刚学完书里所讲的生态系统的周期解时,就洋洋得意地给伙伴们展示“好玩的东西”,然后,我一点运行那个“闭环”,根本不闭合!大家哄笑一片。我的数值近似误差太大了。

很多时候,你甚至不用选择到一个“不好”的参数,就会发现一些模型在你的情景里是“没有用”的。在课堂上学习万有逼近原理的时候,我认为,只要数据有了,Sigmoid就能一劳永逸的得到一切函数关系,那之前学那么多建模干什么?

于是我用1000组一百以内的勾股数组成了一个数据集并拟合了二元的Sigmoid函数,然后输入两条长度200的直角边,并发现模型告诉我斜边长100。Sigmoid函数可能在大量数据集范围内做到“万有逼近”,但是,生搬硬套拿去做预测,它就是“没有逼近”。

这个过程是学生和模型的一个“磨合“,多次尝试多次失败,才会对模型的各种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

我现在本科读应用数学,而学习数学建模的经历对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
“批判性思维”
,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并不是指,看见什么东西就要“批判”一下,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我经常会碰到许多乍看下“无所不能”的东西,但是,我总会通过“精读”试着把它放进一些现实的情景下,亲手操作出来。

上数值分析的时候,我经常用更高收敛速度的算法把电脑“卡死”,精度取很高结果反而会闹出“闭环不闭合“的笑话,诸如此类的现象多次发生,才让你对书本产生新的理解。

这种“构造反例”的学习方法对我的纯数学课程也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实变函数、抽象代数里,许多看似很强的命题或者很有道理的伪证,在极端的反例下才会暴露它的另一面。

给初学或还没开始学习数学建模
的同学们的一点建议

《数学建模33讲》
是一本
给初学者的科普读物
,大家在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而且能体验数学建模的运用范围。

书里的例子很有趣,如黑暗森林守则、纽结与琼斯多项式、生态循环等,涉及了社会现象、日常生活、自然生态等各不相同的领域,这些都是看似和数学毫不相关的话题。

我建议大家在阅读的同时,对这些话题进行直观思考,然后再看到模型,就可以与自己直观的想象进行对比。

比如,我在读到黑暗森林守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又回去读了一遍《三体》中执剑人交接的片段,然后再回来看模型。

当结合了对故事情节的直观想象之后,我感受到这种博弈和最优化的模型建立相当生动,而这段反思也让我对地球和三体短暂僵持后瞬间毁灭的制衡关系,有了更深的感触。

数学建模从来不是孤立于现实的公式推导,模型所反映出来的特征和人们对现实的直观观察、呼应或反差,可以同时引起对数学的众多使用,以及对现实的更多思考。

我在数学建模时的最大感触就是:
数学是一个和现实紧密相关的学科
,然而,在“应用”数学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它存在“有用”的一面和“没用”的一面。

当你开始明白自己所学的东西在什么时候“没用”的时候,你才算是真正开始掌握了它。

扫码预约

本周三晚19:30
,我们邀请朱浩楠老师做客《中国教师报》直播间。届时图灵社区视频号也会同步转播,为大家详解数学建模。

之前,有不少读者反馈没听够朱老师的直播,这次可千万别错过啦!

null

一键购买
null
原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为[InfoQ]所创,转载请带上原文链接,感谢
https://xie.infoq.cn/article/8565843a6492ca00d4496ec6e